江苏省阜宁县的山寨悉尼歌剧院(资料图)
中广网9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一幢别具风格的建筑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名片,有这样一栋楼:“屋顶仿佛几片荷花瓣向上翘起,又像竖立着的贝壳,也可以说像船帆。”今年上半年因建起“山寨世博中国馆”而饱受质疑的江苏省阜宁县,如今又因为一座“山寨悉尼歌剧院”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
一些公众批评阜宁“山寨成瘾”、“乱花老百姓的钱”、“热衷搞面子工程”,而当地一些干部则觉得委屈。委屈的理由不难理解:经济要发展、民生要改善,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而言,这都是摆在眼前的头等大事。而寄希望于借标志性建筑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良苦用心也可见一斑。
我们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是必由之路,但盲目地模仿和复制无疑就变成了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和亵渎。从宁夏银川的山寨“天安门”,到山西临汾的山寨“天坛”,再到江苏阜宁的“山寨中国馆、歌剧院”,为何在一片非议声中,地方政府依然乐此不疲乃至“成瘾”呢?无疑还是看中了这种行之有效的宣传营销手段,即便是骂名也在所不惜,因为“出名”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这也是一种浮躁心态的真实写照:脚踏实地的开拓创新,太难、太累、太慢,而且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利于现任领导的政绩。但如此捷径只怕是弄巧成拙,反倒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笑柄。
而这些山寨建筑往往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既缺少财政支持,又没有好的创意,很有可能是无奈的善意之举。倘若真的是利用率很高的民生工程,为百姓带来了方便实惠,我们尚能理解;但如果纯粹是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则必将遭到众人的唾骂。一个地区的形象建设应该与其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相配套,做到表里如一。这就如同一个人的服饰、装扮一样,明明生活拮据,却非要靠华丽的衣着硬撑面子,不但没人喝彩,反而为自己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其实,城市名片不是不可以打造,但一定要量力而行,高楼大厦固然可以鹤立一时,但人文风俗却可以流传千古。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硬着头皮上项目还不如静下心来抓好民风民俗建设。不管怎样,决策者都应广泛征求民意,给群众以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创新,告别机械的恶俗模仿。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